音響技術 (2008/8/1) Author:
簡兆明
Rott: Suit for Orchestra / Mahler: symphony No.1 ‘Titan’ (Hamburg version)
創作於1878午,Rott的管弦樂組曲是維也納音樂學院時期的考試作品,原定計劃有三個樂章,但只完成了兩個,雖然如此,Rott還是得到優異成績,順利畢業。本碟是這作品的世界首次演奏、首次錄音。一開始的主題由深沉的弦樂奏出,充滿溫情,好像那裏聽過,親切感油然而生。由同一主題演化而成的第二樂章推進速度稍為增快,戲劇氣氛亦增強,一直推展至威嚴堂皇的高潮,銅管與定音鼓支援看低沉的弦樂呢喃,震撼力令人想起Wagner的劇樂。能夠以單一主題,建築起如此宏偉結構,Rott不是天才?這樣精彩的作品,百多年來無人演奏,有甚麼好解釋?
Mahler的Titan第一交響曲大多數錄音都是四個樂章,本碟卻是五個樂章,原來是1893年的漢堡版本,與在此之前的布達佩斯版本,同樣標題為《巨人:交響曲式的音詩》,第一部份《少年的日子》包括三個樂章:《春天無盡》、《Blumine》《揚帆奔騰》,第二部份《人世喜劇》包括兩個樂章:《死亡進行曲》與《衝出地獄》。MahIer在1884年開始創作,(即是Rott逝世的那一年),其後的改編版本,配器不斷增強,到最後版本取消了Blumine樂章及所有標題,改稱為第一交響曲。
這個現場錄音值得推薦之處在於: (1)雖然大家都會篤信某幾位Mahler專家,但1973年出生的荷蘭指揮家Antony Hermus令我們完全改觀,他棒下的Hagen Philharmonic既有德國樂團的紀律與音色,又有蕩氣迴腸的浪漫情懷,諧謔曲的韌力份外惹人。(2) Acousence的24Bit/96kHz現場錄音有極佳臨場感,由ppp的弦樂細節,到fff的定音鼓,動態絕無壓縮。CD/DVD雙碟裝,前者更多空氣感,後者藉DVD音頻格式取得24/96直通,感覺上更順滑。至於某英文網上評論謂音效奇劣,讀者看清楚作者所用器材,自然明白。(3)罕有收錄的Blumine樂章詩意感人,選擇不多,除非你想考慮David Zinman / TonhalIe Orchestra的RCA版。 (4)樂曲解說詳盡,不講不知,先前提到Rott那個親切的主題,原來被Mahler借用於第五樂章。6:35先暗示了頭四個音,9:30四枝法國號老實不客氣,吹出完完整整七個音的 Rott樂句,(Mahler只在前面加了一個音)。如果這真的是象徵英雄衝出地獄的勝利主題,莫非Rott就是 Mahler心目中的英雄?
|